课题: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第三册]
制作人: 邗江区公道中学 吴正兵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散文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散文赏析的成分很多,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散文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散文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一章,对散文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故都的秋》的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教材分析:
一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二 、写作的时代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