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31 7:02: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550个字。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