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两则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9120个字。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深情、殷殷期望,对于“人生”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走近作者】一代翻译巨匠——傅雷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形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等。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侮辱,与夫人朱香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钢琴诗人——傅聪傅聪,1934-年出生,著名钢琴家。早年留学波兰,在国际艺术舞台享有“钢琴诗人”的美名。著名学者和文学翻译家傅雷之子。亲子教育的典范——《傅雷家书》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