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同步作文(全册)
- 资源简介:
约164970字。
《同步作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万丈高楼平地起
知识储备
记叙文的六要素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写好记叙文当中的事,一般说要做到清楚、明白,就是要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向读者交代清楚,使读者知晓事件的全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显示的人物性格、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并从中受到感动、激动。其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因此,不仅应将它们写清楚,还要写完整、写具体。
比如《老山界》一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进行记人叙事,脉络十分清晰;逐层交代清楚人和事,合情合理。读者读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了解,并且,通过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对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有了充分的理解,从而受到意志的培养,情感的熏陶。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散文的写作讲究一个线索,记叙文,同样也有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运用好线索,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
写作记叙文有各种描写方法,比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等,它们对记叙事件的过程,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进而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起着烘云托月的重要作用。
从描写角度上看,又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个下面还要谈到。
叙述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记》)、见证人(如《孔乙己》)和线索人物(如《祝福》)。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揣摩与表达。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
叙述有多种方式:
(1)顺序。很常见,从前到后,线索清楚,但易于写成流水账。这就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开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在新闻消息中已经成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时间跨度大的。侦破和武打的影剧常用。好处是有悬念,但由于形式的泛滥,往往容易使人反感。
(3)插叙。在本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与中心内容有关的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这种写法是为了帮助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以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或说明。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我的叔叔于勒》中插进全家急切地“盼”于勒之前的事,使文章内容相对完整,相对丰厚。需要注意的是,所插进的内容,应该处理好一个度,不可喧宾夺主。
(4)补叙。对本事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后面给以补充。
指点迷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永远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勤动笔,对写作有极大的好处。那么,观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力求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我们常常说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如同我们认识事物有个顺序一样,进行观察也有个顺序的问题。对人物,可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对事情,可通过了解、回忆、查阅资料等方面进行。
第三,观察时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人物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的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