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ppt122
- 资源简介:
共30张,另有视频、学案、说课稿等。
《陈 情 表》学 案
编写:柳凤霞 审订:景波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方法指导】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1、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
2、《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四、文体介绍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陈情表》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侧重于名句积累,《逍遥游》《陈情表》侧重于文言知识梳理。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我们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
【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说学法】
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