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知能优化演练
- 资源简介:
约5820字。
《长亭送别》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锈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与后面哪两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两句,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让它系住情人的马,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让它挂住渐渐西沉的太阳,这一奇特的想像表现出人物相依难舍之情。
3.《端正好》这支曲子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云天、黄花、西风、大雁、霜林。
意境: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委婉深沉、悲戚萧瑟的凄凉意境。
4.“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温热的美酒在莺莺看来清淡如水,毫无滋味,这表现出其因离愁而厌饮的心情,而把杯中酒看作离人泪,更现其相思意迷、悲愁欲绝的情态。
二、语言运用
5.下面一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化用或改选唐宋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③“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①出自北宋范仲淹词《 苏幕遮(怀旧)》。②出自古东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和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③“未饮心先醉”,出自刘禹锡诗“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④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⑤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