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5430字。
苏教版必修2第四专题之
亡人逸事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高手支招之一 ——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揣摩疑难妙句的含意,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读前要热身
孙犁的情感世界(节选)
1956年3月的一天,孙犁午睡起来,忽然一阵眩晕,接着摔倒下去,左脸颊跌在书橱的把手上,碰破半寸多长的一道口子。报社同事把他送到医院,缝了五针。不久,病重。在病中,孙犁常有一种情感无依的寂寞感。生病后,尤其在疗养 18—1 院,远离家乡,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寂寞感就在心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这样,当在青岛疗养院疗养时,他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一段插曲:……
当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孙犁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
孙犁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孙犁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
孙犁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
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
孙犁笑了笑说:“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
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
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孙犁递过来。正当孙犁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要不,我们分一个吃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
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孙犁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孙犁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
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
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很好。不久,孙犁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平空添了一些感情上的纠缠。
此事颇能看出孙犁多情善感的性格。他自己曾说:“生理上的这种病态……反映在写作上,好的方面它就是一种敏感,联想比较丰富,情绪容易激动。”
孙犁离开青岛去太湖的前一天晚上,姑娘还陪他去海边遛弯。在观海亭上,她伤感地说:“人家都是在夏天的晚上来这里玩,我们却在冬天。”第二天分别时,她说:“到了南方,给我买一件丝绸衬衫寄来吧。”到了太湖,孙犁曾非常思念她,但也终于明白“这样的年纪,陷入这样的情欲之网,应该及时觉悟和解脱”。他把姑娘送他的半身照和一方手帕,裹一块石头,抛到太湖里去了。
孙犁果断地割断这段情缘,这和他对发妻的爱是分不开的,他对结发妻子的真挚感情可从他的《亡人逸事》一文中看出。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孙犁 (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 18—2
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