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3
- 资源简介:
约3260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侍坐》是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讲读篇目。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本文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文本的结构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内在关联也是个难点。子路的“以勇强国”,冉有的“以粮富国”,公西华的“以礼治国”,曾皙的“教化治国”,这四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互文阅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名家对此文的解读、阐释供学生参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本思想内涵的准确的把握。
另外,本课的字词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第五单元,即先秦史传散文,在文言字词句的分类整理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的积累与训练,因此本单元各课的文句疏通要适当地放,一般不单独地串讲,而用随文点拨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阶段要及时对本课的字词句作分类整理,主要从易错读字、易写错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常见语言点自行梳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等方式予以检查反馈。这样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时,不致于支离破碎。
二、说教学设计
本文拟用两课时上完。
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
1、 新课导入
由“立志”这一话题引入。师生问答。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谈到了志向之于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家能否说上一两句?在问答谈话中,师生共同明确:“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直”“古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知人论世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书简介。教师可引用《史记•仲尼列传》中关于孔子事迹的片段作为故事补充,以激发学生了解孔子、与孔子对话的兴趣。
3、标题解析
主要讲两点:
(1)“侍坐”之意。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者之间的顺序问题。引朱熹的解释,这里有年龄的大小之序。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分部分读完全文,然后正音。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写孔子与四名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文章结构大致由几个部分组成。师生问答之后,教师采用框架式板书图示。
5、局部精读,品读语言。
这一过程教师着眼于鉴赏,字句的疏通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不把段落拆卸成鸡零狗碎的类似大学古汉语课的烦琐解释。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时的重点,要紧锣密鼓地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课堂阅读对话的主要思维路径是:
(1)四弟所言之志是什么?字面上如何理解?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然后再指名学生翻译四人言志的语句,最后教师再予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