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与智慧碰撞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考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 杜沪波
【案例背景】
2002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又制订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内涵: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从中可见,国家把学习文言文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文言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古代汉语知识外,还应承载起宏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任务。可是,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文言文难教。现行的高中第三册课本又出现了三个单元的古代诗文,而且背诵量也很大,这时在教学中问题就出现了。
【案例描述】
我在教高中第三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不仅认真分析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字词,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归纳,而且让学生明白本文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上天入地的荒诞,邀神仙同游的豪情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是分不开的。自己感觉已经完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看看时间还有几分钟,就对同学们讲希望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我本以为同学可能提出一些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等方面的问题。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个男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你说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当时我也楞了一下,不知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服他。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吃透课本,如何上好一堂课上,而对于要不要上这一堂课,有没有必要学这方面的内容考虑的却不多。
为了避免尴尬和冷场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说:“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老师说说学习文言文到底有没有必要?”
同学甲说:“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不学就不可能知道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同学乙说:“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增加更多的历史、文学知识,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同学丙补充说:“其实学习文言文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文言文中的名句警言运用到作文中,说不定还可以得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