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讲学稿
- 资源简介:
约3720个字。
21.《论语》六则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找出出自文中的成语。
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三、课前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默而识之()诲人不倦()
谥号()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
孔圉()敏而好学()必有我师焉()
2、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不亦说乎()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
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默而识之()
3、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______篇。孔子,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4、 看。
(1)作者简介(附录1)
(2)《论语》精选(附录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语调的错误。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不懂难懂的可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4、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背诵全文
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分组讨论)
例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第二课时
1、串讲全文,点拨学生的翻译(翻译准则:信、雅、达;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文言实词的解释;
虚词“而”的作用(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转折);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小组讨论交流。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话说的是学习方法?哪些话说的是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3.课文内容小结:
4、精练反馈。
(1)下列属于论述学习方法的一项是()
A. 敏而好学B. 学而不厌C. 不耻下问D. 学而时习之
(2)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
表明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表明要谦虚好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表明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是_______ _______。
表明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择善而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然后写出本字,再释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通“________”释义: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通“________”释义:_________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______”通“______”释义: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