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鉴赏意象意境”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4340字。
古诗词鉴赏“鉴赏意象意境”学案
吴江市高级中学 俞全明
【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把握意象意境类高考题的解题模式。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考点诠释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就是要注意分析形象和景物的特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二、考题再现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都属于什么体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全解
1、物象、意象与意境
(1)物象和意象
物象即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意象“竹”象征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由“蝉”构成的意象,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赋予了“蝉”一种离愁别绪;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诗人借蝉自喻,寄寓思乡思亲之情;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高贵圣洁的象征。由“酒”构成的意象,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琵与羌笛”中,具有惜别的意味;在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这意象饱含愁绪;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是借酒来抒发功业难成的苦闷。同一物象,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情志,所构成的意象就会不相同。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黄河水的气魄。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把本是不能动的“心”系在了孤舟上;“愁绪”本是抽象的,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赋予“愁绪”水的特征,可以流动,滔滔不绝,使“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