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小题,约8770字。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32分,第Ⅱ卷88分。客观试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分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分别交上来。
第Ⅰ卷 (选择题32分)
一、(18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ɡ) 彳亍(chù) 百舸(ɡē) 挥斥方遒(qiú)
B.须臾(yú) 戮没(lù) 瞋目(chēn) 夜缒而出(chuí)
C.遏制(yè) 颓圮(pǐ) 自刎(wěn) 未雨绸缪(móu)
D.拜谒(yè) 忤视(wǔ) 目眩(xuàn) 偏袒扼腕(t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 斑斓 寂寥 绿草如茵
B.谍血 黯然 玉玦 不胜杯勺
C.浸渍 停舶 笙箫 陨身不恤
D.菲红 苍茫 桀骜 目眦尽裂
3.文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 )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也不信 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
惨象,( )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使我耳不忍闻。
A.竟然 不惮 然而 已 更
B.竟然 不怕 可是 已 尤
C.居然 不惮 然而 已 尤
D.居然 不怕 可是 已 更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同盟貌合神离,所以被郑国轻易的瓦解了。
B.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C.他的这番议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来是暗指我的。
D.出游之前,老师告诫学生们说:“我们这次出游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做到秋毫无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上海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 之一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8.与“沛公安在?”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群臣侍殿上者
B.大王来何操?/忌不自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者也/夫晋,何厌之有?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竖子不足与谋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太子迟之 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与郑人盟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吾得兄事之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群臣怪之 ⑩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④/②⑥/③⑨/⑤⑩/⑦⑧
B.①⑦/②⑨/③⑥/④⑤/⑧⑩
C.①④/②⑨/③⑥/⑤⑩/⑦⑧
D.①⑦/②③/⑥⑨/④⑤/⑧⑩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B.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文化。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