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复习资料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630个字。
中考古诗词复习资料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上句写乍一看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形象传神。“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显,更强烈。下句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句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哉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一个“钟”字生动有力,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割”字炼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阳光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全诗由静转动。
诗人抓住团团白云和归巢的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一个“入”字用的极为传神,好像一只只鸟从远处徐徐飞来,又徐徐而去,从侧面体现了山谷之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中山小”写想象中登山,是由作者望岳而产生的登泰山的意愿。
本句是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整体把握:第一层着力写泰山整体高大的形象;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整首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是切着“望”字来写。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诗歌主旨: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泰山的崇高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的雄伟反衬诗人志向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虽是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景,确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在写作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以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有感情,它们因伤悲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此联以“感时”呈上,以“恨别”启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写连年战乱,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抵万金”形容家属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此句感情情真意切,让人在哀伤中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中安危,不觉搔首踌躇,可见悲伤愁闷程度。“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因为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因此更平添了一份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