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3320个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
2.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在把握内容过程中提取信息,找出中心论点,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丰富文章内容。
3.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围绕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的学习的成败,可以引发学生自身对过去的检讨和反思,指导学生目前学习从而形成积极愉悦的学习心态,也能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积极的设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提取课文有效信息,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为本文的论点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来。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初三的学习虽然很紧张,但是我们同学的课余生活还是满丰富的,有哪些课外活动?(同学们总说纷纭,例如网上冲浪、篮球运动等都是我们同学很痴迷的课余活动,老师选择其中一项比较适合室内的活动进行导入)有谁能上来一显身手好不好?大家欢迎,掌声鼓励!(由这位同学表演他的绝活,请其他同学们仔细的观看。)咱同学大饱眼福后,请同学说说应该怎么玩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要领么?
(大家各抒己见)请一两位同学分别上来试试。(失败!)
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亲自上来试验,就以失败告终呢?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来告诉我们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教学内容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 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造成这刚才两位同学抖空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这两位同学缺少格物致知的精神。)
问题2.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答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