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先学后教”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070个字。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教师]
嫩江一中马占祥
编号 67-68 学生姓名 课型 自主学习 课前批阅
主备人 马占祥 审核人 初二备课组 时间 课后批阅
本导学案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此导学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要浪费时间再去讲解,一定要相信你的学生哟!!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二、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四、字词自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2、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
3.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4.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5.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