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900字。
《求谏》学案
目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文后注释,理解“举措”“颜色”“必须”“政教”等古今汉语同形异义词和“全”“短”“上”“下”等活用词语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3.探究古代有道君王的“民本”思想,并联系当今社会思考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4.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情感,和胸怀天下、心忧天下以及虚心求教的精神品质。
积累理解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有的是古今汉语同形异义词,有的则古今基本同义,请分别指出来,并作解释。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3)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4)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5)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6)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冀:
(2)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
(3)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卒:
(4)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寻:
(5)幸诸公数相匡救。 数: 相:
(6)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争:
(7)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比:
(8)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更:
(9)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或:
(10)竟不为停改。 竟:
3.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说明属于哪种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4)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
(5)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4.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思表达的意思不同,请逐一解释。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