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更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呼唤更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恩平市华侨中学
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许多语文教师大胆尝试,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但是,在应试的压力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还是主宰着课堂的一切,让人遗憾。如日前听过两节公开课,就颇值得深思。
一节是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一剪梅》比较阅读。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主要让学生比较两词写愁的艺术手法及不同的感情内涵。课上得很顺利,以一般标准衡量,还是比较成功的。然而我的疑问也就在这顺利上面。课是用课件上的,课件跟发到我们手上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各问题都已明确。我们的学生也不让老师失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一步步走向那个众所周知的结果。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听过太多这样的课了?
另一节是《囚绿记》阅读。据授课教师后来介绍,这节录像参赛的课是按照一些规定进行的,不能不受到诸多限制。上级部门对一节课如何上作具体的安排,肯定有其依据与考虑,我们不好妄自揣测。但这节课从过程来看并不理想,或许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难以轻盈与优美,教师在课堂上也就仿佛在执行一个既定的程式,对形式的追求大于对过程的关注。
两节课都是讲授最具开放性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但我们所见的,对文本的解读对问题的理解只是属于教师的或者说是教参之类的解读与理解,而不是学生方面的各具个性的理解。前一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理解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出示《虞美人》进行朗读后,又出示了《一剪梅》,并马上要求学生比较两词写“愁”艺术的异同,上述教学目标又如何实现呢?感受形象、体验感情是学习诗歌最根本的目标,忽略这个过程就谈艺术手法等等,教师是不是在代替学生感悟体验?不同性质与程度的愁情,决定了两者写作手法上的不同选择,没有深切领会词作,又如何明了此中关联?这样比较,岂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后一节课,形式的意味太重,内容庞杂,面面俱到。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或许由于课堂的局限时间的压力等,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体悟的空间,教师就匆匆交待问题答案完事。
或许到这里,我们看得更清楚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