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课堂实录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李老师先让大家回忆一下,生物老师和政治老师是如果为你们讲解关于‘人’这个概念的?”
顿时,教室里七嘴八舌讨论开了。一两分钟过后,我分别请了生物科代表和政治科代表来作答。他们的回答,大体一样:人是高级哺乳动物,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后来,还有同学补充说,人会说话,人有思维与感情……
“科代表的发言都没错,而同学们的补充就使‘人’这个概念更加完整而科学了。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题目叫《人是什么》的课文(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不想看看作为哲学家,作家,教授的赵鑫珊又是怎么来阐释‘人’这一概念的吗?”
“想!”我一说完,同学们就用响亮的声音回答着。“那好,请大家用快速默读的方法通读全文。”
课文比较长,大体十分钟过后,学生才纷纷读完。我便提出了问题:“作者赵鑫珊是怎么回答她标题上的设问‘人是什么的’呢?”问题提出后,全体同学先是窃窃私语,然后都埋头沉默,显然是没有在课文里找到理想的答案。我试着叫了两个同学起来回答,都只是摇摇头。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大体已钻进了我预设的“套子”了,便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读了本文后有点不对劲?随后,教室里又响起一阵窃语,我便抓住时机追问:“你们觉得是哪里不对劲呢?”我叫了几个同学来发表他的感觉。
“好像文章内容有点乱。”一学生说。
“好像文不对题。”另一学生说。同时教室里一片附和声。
“至于文章内容有点乱的问题,我们留在后面来讨论。现在我们就来论坛一下‘文不对题’的问题。首先,大家是不是也有‘文不对题’的感觉?”
“是!”“那好,说说原因。”
“文章的标题是《人是什么》,可我在课文里找不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
“那文章在写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初步阅读本文的感觉,抛开标题,从全文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继续追问着学生。
“写的是人应该怎样做人。”一学生问答到。
“写人生就像孔子说的‘人无所息’。”
“写的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生是什么’。”另一学生在回答时,把“人生”的“生”字说得特别重。
上面两同学对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就很准确,我非常高兴。于是又进一步追问到:“大家觉得‘人’与‘人生’两个概念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人’就是刚才两位课代表回答的那样,是指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并有思维与意识的高等动物。而‘人生’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就是生命的整个过程。”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的回答,说:“哦,人生是一个过程。非常精妙的解说。既然标题与文章内容不太相吻合,你们敢改动作家的文章吗?”
“敢!”这时的学生显得果敢而坚决,全然不像刚才那样的迷惑与迟疑。
“好,谁说上了教材的东西就不可改,附近的同学相互论坛一下,改一个什么标题更符合本文内容?”
“《生命的历程是什么》。”
“《人应该怎么做人》。”
“就叫《人生是什么》吧。”
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我说:“这些标题都能紧扣文章内容,不错。为简捷方便我们就选择《人生是什么》吧。”于是,我在先前板书在黑板上的“人是什么”的“人”字后面用一个添加符号,加上了一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