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 资源简介:
约13490字。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烛》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春秋三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它艺术特点明显,题材上长于描写战争,语言上简洁而不简单。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烛》一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它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充分预习,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过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辟,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比较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作业:借助工具书,通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第一课时
导学重点:疏通字句,诵读课文(读准;读通)
本文的文言文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的难度,须授之以法(任教学生系普通班学生)。
在第一课时须完成以下四点:
(一)听课文录音时,进行听法指导:1、思想专注;2、在句中停顿处划“/”,在重音下加点;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时,进行读法指导:1、眼到、口到、心到、手到、;2、用不同的语言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三)课堂训练时,强调掌握翻译的要领:信、达、雅
依据“信、达、雅”翻译要领,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原句列表制成“分类式笔记”。(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为“理读”,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文言文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学习时应将分析规律与知识迁移相结合,在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理清叙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