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高考语文模式试卷二
- 资源简介:
共21小题,约9540字。
安徽省高考语文模式试卷二
安徽省旌德中学 吕日辉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国学”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与外延又该怎么来界定?这始终是个问题。假如一定要给“国学”下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我赞同下面的提法,即“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和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人在那里呼吁重归传统,倡导弘扬国学,但却很少有人清楚我们究竟要回归哪个传统,我们到底要弘扬哪种国学?是回到明清?还是唐宋?抑或秦汉?甚至先秦?是依据《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还是复振《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是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呢,还是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倘若连这些都没有任何感觉,理不清头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却侈言国学,大谈传统,则不免是顾盼自雄,自娱自乐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我们提倡的“国学”,绝对不是要回到单纯的经、史、子、集小小的范围里面,而是要在中西文化背景交融的理念下研究国学,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立场而非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我们还是要包容,当然,包容也不是没有主导,即在坚持主体性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1、从原文看,下列对“国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它包括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各种文化典籍。
B、国学是指中国人处世时区别于西方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C、国学指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
D、国学指的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内涵极其丰富。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国学”下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给“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
B、由于“国学”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无人能给“国学”下定义,也无法界定它的的内涵和外延。
C、如果不能给“国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能明确的界定“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国学热中的“国学”就是伪“国学”。
D、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都认可的有关“国学”的定义,作者对目前出现的国学热持反对态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国学热的兴起,其原因是中国在新世纪已经全面崛起,我们需要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B、“国学”的核心在于它的价值理念,但是国学并不单纯的表现为它的的精神和理论层面。
C、提倡弘扬国学,重归传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先要弄清 “国学”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
D、我们研究“国学”,应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汉民族文化的角度。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⑴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黂⑵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