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帘下的倩影——古典诗词中“珠帘”的暗示性
- 资源简介:
约2870字。
珠帘下的倩影——古典诗词中“珠帘”的暗示性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乐耘
一次月考中,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难住了绝大多数学生。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帘是古人居室习见之物,但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帘多以竹、苇制成,“ , ”,那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子。在现代,帘用得最多的地方是窗,古诗文中的帘其实更多的是指挂在门上的帘,“ ,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静中有动,“ , ”。“帘”作为诗歌中的意象,更多的是与表达离情别怨、伤春惜暮的思想感情有关,“ , ”。“ , ”则有一种暗示的意味在里面。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 ”。
①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②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④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⑥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A.②①⑤⑥③④ B.⑤⑥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⑥④ D.⑤②④①⑥③
其实,这道题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更考查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正如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写道:“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是想象的国度,缺少了对语言形象和意境的想象,绝对难以读懂诗歌。
“珠帘”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珠帘,即用细小的珍珠串成的帘子,常常还搭配“玉钩”“画堂”这样的意象,如此华美精致之物,暗示主人公的高贵和美丽。晋人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越国进献给吴国两位美女——西施与郑旦,吴王将她们安置在涂抹着香料的华屋,用珠帘“朝下以蔽景(景指阳光),夕卷以待月”。唐人罗隐在《帘》诗中说:“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萤煌。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人们把珠帘后的女子想象成是神仙般脱俗美丽的女子,而似乎也只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