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 ;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
“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一“歌”一“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里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一个――“情”(板书)。
所以清代评论家黎庶昌说:叙事文字最贵有一种呜咽之音,流动简外。呜咽则悲壮宕荡,使人缱绻不尽。此境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