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自我感悟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26 14: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5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应重自我感悟
重庆南川市民主乡中心校 宋玉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决定了语文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在交际过程中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过去的教育,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接受的是静态的知识,获得的是教师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不少甚至只是教参的意见)。即使教师注重了启发试教学,也是一种“请君入瓮”式,排斥了异己思维,引导学生步入了教师预设的“圈套”。学生无法直接参与解读文本的实践活动,因而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写作的文章也是语言枯燥,形式僵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因此,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自我“感悟”是一条捷径。
  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古人云:文以载道。文即文本,是作者思想、情趣的载体。学生就得全方位的接触文,感受语言文字;领悟就是明道、悟道,悟出作者的思想、情趣,受到美的感染,形成言语经验。经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一、朗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朗读能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因为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之美,是语言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大综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要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学生必须先获得感性认识,最佳途径就是朗读。还有学生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放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进行感受量的积累,当其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文章的形式之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鉴赏。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悲”景和“喜”景的描绘,色彩鲜明,气氛浓烈,句式又整齐,学生不厌百回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悲凉的气氛和喜乐的情调,在学生朗读得比较流利和入境时,再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感受也深刻。之后再朗读,学生就合全面的受到美的感染(文字之美)和思想的熏陶(一切景语皆情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