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高中语文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330字。
如何编制高中语文导学案
红桥高级中学 杨欣
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在我校推行的“136高效课堂”模式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就好比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导学案是不是原来的教学案的翻版呢?如果是的话,那就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了。但我们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总结可能有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贴近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教材关系不大。第二,不能贴近学生,有的导学案就是教案,还有的导学案就是学生练习的罗列。第三,也不能贴近教师,也就是不具有操作性,与其他教师的备课脱离,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136高效课堂”模式共分为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编制导学案这第一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下面的流程将无法进行,打造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编制真正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呢?
我想导学案编写要符合教材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其中大部分课例是来至于书本。其次,导学案不能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它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第三,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既要有课前预习部分,又要有课堂教学部分,最后还要有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第四,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二次备课”),效果会更好。
具体操作又怎么进行呢?结合语文学科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编写导学案与原来编写教案一样都要十分熟悉教材,因而读熟教材肯定是第一步。而后在读熟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每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在读文本时,带着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想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在读教材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想提出的的疑问及解决的方法罗列出来。再在罗列的这些问题中删选出一些重点的,能把课文串联起来的重要问题,接着去看课后习题,看看习题中向我们安排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想清楚了这些,我开始编写导学案。
我的导学案的自习部分,也是主体部分,是以学生的预习为主的。考虑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从教师指出的方法去学习去获得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导学案使用前,我们在学新课前也布置让学生预习新课任务,但一般都是口头上布置,布置的要求不够明确“回去预习第几课,读读生字新词,画好词语,把课文读几遍。”等等,像这样的预习作业,我们一听就感觉太笼统,对于这样的预习布置,我们在学每一课新课前都可以是这个模式,再说这样的预习不易检测到学生完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具体怎么去预习,怎么去操作,心里没底,因而这样的布置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因而在导学案编制中,我们的预习任务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要让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例如:在学习新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作为新课学习的补充。那么就可以这样设计学案题“请同学们利用查课外书,去网络查询,或询问身边人物的方法,找到有关xxx方面的故事。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怎么做了。这样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课外的收集的信息,而且也增强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掌握的,不再是老师提供的单一的知识了。在这里是教师提供方法,学生自已习得。再有像一些字词句的预习,我也并不是笼统地规定“自学字词,读通课文”。我编写时,从学生的可操作性上考虑,尽量使学生能循着方法一步一步认真地进行,有序地进行。比如:字词的学习认识,我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具体情况,指出学习的方法,例:《滕王阁序》一课中,难解字较多,且读音也较难确定,而且难字所在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