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热议的冷思考
- 资源简介:
约6730字。
对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热议的冷思考
◎王爱娣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万家亿万人的神经。首场语文考试一结束,作文试题首当其冲,接受各路精英、各位专家的评点。一时间,各类媒体诸如报纸、电台、网站争先恐后,争相在第一时间报道作文试题,并邀请专家点评解析。多年来,人们一直乐此不疲,形成一道高考文化风景线。
高考作文为什么如此引起全社会的热议?一道作文试题的优劣得失,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从容淡定地坐在演播室里,在无限时空下,让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来畅谈作文试题,很容易脱离考生的思想水准生活实际和考试环境。笔者认为,结合考试现实和考生现状,我们很有必要对这场引起热议的作文考试进行冷静的思考,替考生想想,替语文学科想想,便会发现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发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下面拟从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作文考试改革的建议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考作文试题存在的问题
1.“文体不限”“文体自选”,对教学与考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高考作文试题年年别出心裁,可谓今年花胜去年红,18套作文试题依然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命题者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研制出能让十几亿大众在咀嚼玩味之后所称赞的作文试题,着实不易。然而,作文试题在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文体要求。纵观2011年的18套作文试题,对文体要求极其宽泛,例如辽宁、安徽等7套题“文体自选”,浙江等4套题“文体不限”,广东题“自定文体”,上海题“不要写成诗歌”,天津题无文体要求,全国Ⅱ卷要求“明确文体”,但也未指出明确哪一类文体,可以说,这15套试题对文体未作任何要求。只有湖南、福建、江西等3套题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提出两类文体供考生选择。不知命题者是忽视还是无视文体,或者表明文体类型已经不重要了?试题忽视文体要求,长此以往,便导致教学忽视文体训练,其结果是高中毕业生已经不知道议论文是啥模样,记叙文又该怎么写好,甚而至于连请假条该如何下笔都不知所以!
考试大纲对文体格式到底有没有明确的规定?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试题应该考查学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等常见体裁的文章。而《2011普通高校招生新课标全国统考大纲:语文》则规定“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并且两份大纲在“基础等级”部分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可见,在大纲制定者看来,文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两份大纲对文体要求有很大不同,新课标大纲对文章类型的笼统概括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从教学实践来说,这样的笼统概括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好处。新课标大纲规定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这三大类文章包括哪些类型的文体呢?按照考试大纲对文体的分类,论述类主要包括议论文,实用类文章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说明文、书信等,文学类文章至少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是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