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设疑”教学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 “设疑”教学
昆山市蓬朗中学 鲍 敏
“设疑”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为: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再由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即最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比较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应该说这种教学方法比起完全由教师讲解传授的“灌注式”或者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大进步。它给了学生思考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因而它就成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然而对照创新教学的要求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却存在着无可违避的缺陷。我们知道“创新”中的“创”就是要打破常规,“创新”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也即推陈出新,而要打破常规创造新的东西的前提则是要有怀疑旧东西的精神,要有对旧东西提出怀疑的能力。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刻意培养学生这种敢于挑战常规的精神,培养学生怀疑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那么现行的“设疑教学法”是不是能够适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提出疑问的能力这一要求呢?
为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来重新审视现行的“设疑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为:教师研究教材→教师设计教案(主体是围绕教学任务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创设有关问题)→教师课堂提问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可简单概括为“教师设疑――教师引导解疑”这样一个认知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似乎很好,学生也似乎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整堂课的进程中,也似乎只起了点拔引导的作用。然而如果仔细对这个过程加以研究话,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事实:在整堂课中,学生仍然只是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走了一回,仍然处于几乎是完全被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