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中2005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月考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威海一中高二语文十二月月考试题
威海一中 魏倩莹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21分)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瘐(yǔ)毙 砧(zhān)板 懵懂(méng) 庇(pì)佑
B.寒伧(chen) 丝绦(tiáo) 瘦削(xuē) 央浼(měi)
C.盥(huàn)洗 堕落(zhuì) 阜(fù)盛 偏裨(pí)
D.谄(chǎn)笑 打烊 (yàng) 囊箧(qiè) 愀(qiǎo)然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 懊恼 犄角之势 鬼鬼崇崇
B.纨绔 社谡 相形见拙 筚路蓝缕
C.收讫 黯淡 逆情背理 不胫而走
D.纸锭 厢庑 放涎无礼 情投意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1)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①风流:风韵。 ②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2)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形容:形体,容貌
(3)渠意欲以千金聘汝。 渠:他
B.(1)(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风骚:这里形容姿容俏丽。
(2)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浆洗缝补
①恁地:如此,那样。 ②但:只要。
(3)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 径:直接。
C.(1)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
将出:拿出。将,拿。
(2)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
①却才:刚才。 ②尴尬:这里指行为、态度不正常。
(3)十娘微窥公子,欣欣然似有喜色。 微:偷偷、暗暗地
D.(1)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①消耗:受损,减少。 ②慢:这里是轻忽、松懈的意思。
(2)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 谐:谐和,顺利。
(3)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先:尊称死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A.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敢出来。
B.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C.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D.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哝的脾气依旧本能的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北京市内6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门票价格调整举行听证会。
B.关于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
C.一项调查表明:目击暴力事件越多的青少年,存在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大,本身也容易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D.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6.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伸手过去说:“你给我吧。”
B.恰巧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
C.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D.“可是,究竟要我干什么呢?克罗旭先生。”
7.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B.《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C.冯梦龙是明末小说家。他编印过“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如《迢迢牵牛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我们知道,欧洲在17世纪就诞生了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然而,西方科学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的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上。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为自然立法的精神——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和理论化——已孕育了近代科学理性的“质”。经过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催化,这种从宗教神权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的近代科学精神便实现了现代转化。可以说,推动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相比之下,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颇值得深思。从第一至第十五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其中还有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是,步入16世纪之后,我们却落伍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曾提出疑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文明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中西不同的科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比较,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对此,他言辞激越,真有切肤之痛:“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两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