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省西工大附中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11720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 “风”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宦官文人喜爱“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宦官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
进入妙赏的佳境。
C.“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
D.“风”在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
2.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3.下列对全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
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
化的道家境界。
C.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从而体味出
象外之象来。
D.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张堪不贪
张堪,南阳宛人也。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节选自《后汉书》)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业长安,志美行厉厉:勉励,激励
B.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诣:到,往
C.使送委输缣帛委输:转运
D.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条例: 依照规定
5.下列句子,全部表现张堪不贪品质的一项是( )
①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②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兵七千匹
③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④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
⑤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⑥帝深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张堪从小就养成清廉不贪的品格,曾把先父留下的百万家财送给兄长的儿子。
B.张堪先是帮助吴汉打败公孙述,后又在孤奴开垦荒地,劝谕那里的百姓致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
C.张堪面对足以使自己十代成为巨富的财产,丝毫不动心,如数上交朝廷,受到百姓、官吏的称赞。
D.张堪不贪慕钱财,不以权谋私,并能想办法帮助百姓致富,令人肃然起敬,但其个人结局却颇为凄苦,让人同情。
7.将原文中划线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3分)
译文: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3分)
译文:
(3)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