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1年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二)
-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8600字,答案扫描。
山西省太原市2011年高三模拟试题(二)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1~6题、1 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18小题,除1~6、13~15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了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
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芍药”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先秦乃至泰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继《诗经》“结恩惰”之说后,芍药这一意象又逐渐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殿春”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韩说日: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B.芍药象征别离,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更是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芍药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象征“多情”,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芍药或许也能成为“七夕”的“符 号”,大家用这个“符号”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 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姜夔开创了芍药象征“黍离之悲”的文学传统,因他在《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全面想知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③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④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