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780字。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创作概况。
2)结合诗歌背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3)学会通过意象的分析和字句的锤炼鉴赏诗词。
4)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辅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秋兴》。(板书题目)
(插PPT)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这些知识大家在初中都掌握了,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
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杜甫晚年的创作情况。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他决定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实现。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漂泊西南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在夔州居住的两年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430多首诗,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这三首诗都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咏怀古迹五首》也作于766年,《登高》作于767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这三首诗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我们看一下题目《秋兴八首》,这是一组诗。共八首,书上节选了第一首。(首先我们看看“秋兴”是什么意思?插PPT)秋兴,就是因秋起兴,借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之意。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借景抒怀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把握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
我给大家找了这首诗的朗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