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5/3 22:28: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610字。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记载了战国末期秦、燕两国关系的一段史实。燕是小国弱国,公元前254年喜即位后,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王不礼焉”,太子丹逃归燕,图谋报复,终因国小兵弱,未能如愿。其间秦出兵蚕食各国领地,燕频受威胁。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引兵北上,直逼燕境,燕处存亡危急之秋。第二年,太子丹派荆轲入秦,欲劫持秦王,要挟秦返回侵占之地,或者刺杀秦王,造成秦国内乱。荆轲行动未果,秦大怒伐燕,燕王杀太子丹以求和。秦进兵燕,公元前222年,燕亡。
  课文节选完整记录了荆轲入秦始末,以沉雄的笔触、惊心动魄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悲怆壮烈的场面,显示了《战国策》记事写人的风采。教学此篇,可从“品评•鉴赏•探究”这一角度切入,品评叙事记人的笔法,鉴赏场面描写的艺术,并对作品内容作多元解读。当然,这需要在切实理解课文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步骤
  一、积累•整合
  1.补充注释(略)
  2.故事梗概(略)
  二、感受•鉴赏
  1.从课文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问题探究之一:荆轲性格)
  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还有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2.“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