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课件 / 九年级下册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4/21 6:36:0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通过品味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通过品味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或许你感到陌生,但你大概听说过这样一个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一个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雨巷》使诗人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的怒火,戴望舒也收起了 “油纸伞”, 走出了寂寥的“雨巷”,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转而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 吟诵
  1、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老师范读。
  推荐朗读(谁适合读这首诗,谁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凄楚忧愤——明朗温馨)
  2、齐声诵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三、质疑解疑,解读形象,感受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是全文的总领句,对于这一句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板书学生的问题,整合成几个集中的问题,参考:
  1、 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而不是“完整的手掌”?是谁的手掌?
  2、 诗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文中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用“抚摸”?
  3、 “这广大的土地”在这里指代的是怎样一片土地?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到诗歌中搜寻和挖掘满意的答案,学生4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参考:
  1、 手掌为什么“残损”的?
  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