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实录8
- 资源简介:
约5140字。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
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
(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
师:有谁知道?
生:后生是指年轻力壮的男子。
师:你预习得很充分。那“元气淋漓”呢?
生:元气淋漓是指……我也不知道。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有不懂的吗?
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我不太理解第七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生自由朗读)
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