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一)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990字。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一)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 ,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 们,看惯了飞 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 “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 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 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 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 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 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 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 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 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