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4960字。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的《阿房宫赋》。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初唐人的襟怀、气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虽有“命途多舛”的感慨,但“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句子,毕竟折射一种大唐气象,令人荡气回肠。曾几何时,安史之乱以后,让我们如此钟情的唐朝,也如西山日落,一天天失去它的朝气。是什么缘故导致它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呢?诵读、研究晚唐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应该能明白几分吧。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题,现在来落实一下。请这位同学参照书下注解,介绍一下《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教师:(启用课件:宫室建筑群)这里,我想提醒同学们一下,要特别留心“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这两句。研究文章,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知人论世,从背景材料中寻找理解的线索。现在,请这位同学用文中的话描述一下阿房宫内的建筑。
学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教师:(启用课件:飞檐斗拱)作者极写了宫内建筑的宏大,是不是艳羡其奢华?一联系背景,就不难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暗示出宏大背后的东西——横征暴敛的酷烈。好,请全班同学把文末关于国家兴亡的议论读一遍。
学生诵读。
三、诵读与研究课文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做到初步把握全文。大概我们也看到了,《阿房宫赋》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兴衰的深切关怀,它言浅而意深,文短而情长。真要理解本文的情与理,应该把诵读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来看第一段中的句子。
教师:“六王毕,四海一”,联系后文,能不能找到“六王毕”的原因?
学生:“灭六国者六国也”。
教师:六国诸侯做了什么,以致失民心,失天下?
学生:……
教师:请你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明白六王为何失天下吗?
学生: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教师:那么,六国破灭后果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教师:这说明:失去民心,不但使六国诸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他们的亲属,也会身世沦落,备尝屈辱。
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确定,读“六王毕”当然不必带有同情。相反,我们应该以冷峻的语调,读出对六王的批评。
教师:“四海一”的“一”怎么讲?
学生:(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