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整理(共71个)
- 资源简介:
│一模与课文勾连的练习.doc
├─古诗文
│├─05—09秋考古诗文
││古诗文练习答案.doc
││秋考古诗文05-09.doc
│├─诗歌鉴赏
│││上海卷诗歌鉴赏主观题型归类小结答案.doc
││├─表现手法
│││诗歌修辞复习.ppt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ppt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ppt
││├─题材体裁
│││├─体裁
││││体裁.ppt
│││└─题材
│││山水田园诗.ppt
│││边塞诗.ppt
│││送别.ppt
││├─意象意境
│││常见意象.doc
│││意境与意象.ppt
││└─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doc
│└─文言文
│├─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doc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答案.doc
││词类活用二答案.doc
││词类活用三答案.doc
││词类活用四答案.doc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答案.doc
││文言特殊句式二答案.doc
││文言特殊句式三答案.doc
││文言特殊句式四答案.doc
│└─虚词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doc
├─识记理解
│├─背诵默写
││2010背诵全.doc
││识记与理解1:文化常识.doc
││识记与理解1:文学常识.doc
│└─语法
│复句.doc
│识记与理解4:修辞1答案.doc
│识记与理解4:修辞2答案.doc
├─现代文
│├─05—09春秋考现代文
││04—09高考现代文练习总.doc
││04—09高考现代文练习答案总.doc
│├─考点
││实用类(演讲、访谈等)答案.doc
││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整理.doc
││考点分析和答题指导.doc
││说明文答案以及说明文知识整理.doc
││现代文二知识点整理.doc
││议论文答案以及议论文知识整理.doc
│└─课内
│1.doc
│2.doc
│3.doc
│4.doc
│5.doc
│6.doc
│高中1--6现代文整理.doc
├─周末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doc
│阅读材料八.doc
│阅读材料八答案.doc
│阅读材料二.doc
│阅读材料九答案.doc
│阅读材料六答案.doc
│阅读材料七.doc
│阅读材料三.doc
│阅读材料十二.doc
│阅读材料十二答案.doc
│阅读材料十三.doc
│阅读材料十三答案.doc
│阅读材料十四.doc
│阅读材料十五答案.doc
│阅读材料十一.doc
│阅读材料十一答案.doc
│阅读材料十优秀作文选.doc
│阅读材料四.doc
│阅读材料五.doc
│阅读材料五答案.doc
└─作文
一材多用.doc
开头结尾.doc
论据的选用和表述.doc
审题立意.doc
提升拓展文意.doc
议论构思.doc一.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1)定义法。单句,只有一个主语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例如:今天天气晴朗。(单句)
今天天气晴朗,我的心情也不错。(复句)
(2)抓主干法: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如: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3)外部标志法: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例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递进关系,关联词:不但......而且......)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时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修辞(一)理解常见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一、要求:
1、能识别12种常见修辞方法,把握其特征及基本表达效果。(认知、理解)
2、根据语境理解、表述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鉴赏、评价)
3、仿写修辞。(语言运用)
二、理解修辞方法的原则、方法:
1、把握某种修辞一般的表达效果。
2、结合语境理解。从具体的情境(包括文章的整体基调和作者的感情倾向)中去领略把握修辞的内涵,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受品味,而不是单纯地从字面上作出解释。
3、结合文体理解。抒情类: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的特点;议论类:更充分地论证观点;说明类:更清楚地生动地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十二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比拟(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对比(鲜明地突出作者思想情感,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常式句与变式句
变式句与常式句语义基本相同,只是突出了被移动的成分,从而起到强调的作用。
体会下列变式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常式句应该是“你怎么了”,主谓倒装表达水生嫂想了解原因的急迫心理。
2、“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将“以为”的宾语提前,强调突出了其语义内容。
3、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
将定语“空的”后置,突出了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凄惨的处境。
二、长句与短句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1、体会划线句由前面的六字句变为四字句的表达效果。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尊长称呼小辈。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实用(科普文章、访谈、新闻、演讲、调查报告、传记等)和论述(论文、评论、杂文等)两类
一、实用类
(一)科普说明
分析说明文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1、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能揭示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6)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8)画图表: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有权威性
有的说明文还会用修辞手法增加说明文的生动性,用描写增强说明文的文艺性,用抒情增强说明文的情感性。所有的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更清晰和更有表达效果,都是为了凸显说明中心。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