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12 5:2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广西宁明一中:陆江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 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目的。
  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 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 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 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 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 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 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 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的,按一定法规 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 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 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 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 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 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 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 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 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 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观照的对 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