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ppt161
- 资源简介:
共25张。课件从复习词的知识入手,抓住离别场景赏析诗句,深入浅出,全面细致,内容丰富,含有2分24秒的《雨霖铃视频》歌曲、5分03秒《醉清风》音乐,4分26秒《醉清风》背景音乐、2分15秒的《雨霖铃》男声配乐朗读、1分39秒的视频柳永简介,附有约3940字的配套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对对联:上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下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
二、复习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又称为“诗余”。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组成:1.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押韵等。
2.标题:词牌和词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所以词牌后多另立标题,如:“长沙。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3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 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至90字)、 小令(58字以下) 。
4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作“一阕”或“一片。词从片数上来分有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两片,上下阕)、三叠(三片)、四叠(四片)等。
三、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解题:1、《雨霖铃》词牌的由来:贵妃死后,玄宗入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这就是本词词牌的来历,乃玄宗悼亡之曲。柳永用这个词牌抒写自己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凄凄别情。
2、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几个生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