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条腿走路——谈语文教学的创新学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10 10:49: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反思在记笔记中度过的日子
——谈语文教学的创新学习
B01中文(2) 32号  梁 晴
  中央电台教育科技频道近一段时间午间推出了一个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一些全国知名的教授讲学,不时有镜头对准台下的学生,除了他们专注的目光,会心的笑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奋笔疾书的身影,这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学习。这个镜头真实地定格了我们教育误区的一个侧面:寒窗十年苦换来的是对记笔记的情有独钟,回想起来我们的学生生涯就是在记笔记背笔记中度过的。机械的记笔记背笔记弊端很大:它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到头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滞了学生的创造力。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不断重复强化才能形成的,我们一贯要求学生记笔记,所以学生很会做笔记;如果我们不断强化其他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课程结构设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源于教师知识的灌输,例如语文课中千篇一律的字词句段的分析,写法的总结都要求学生工工整整的记下来、背下来。看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单一的教法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发展,使学生变成了一个记笔记的模仿者,背笔记的重复者。为了改变单一的教法,我们必须改变一下指导思想,变知识的灌输为学习习惯的养成,诸如正确书写的习惯,背诵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所谓单一的课程结构是指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都是从文法的角度编排的,每篇文章中有若干知识点,知识之间有联系性、层递性,所以要求教师篇篇精讲,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就像小孩子喂一口,吃一口。
  语文是比较独特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着理的内容,更多的是情的成分,它的操作不应像数、理、化一样体现知识的条理分明,它更多的应是在语言的涵咏中掌握语言,在文意的理解中涵养性情。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古代诗、词、文、曲、小说都达到了今人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从初中到高中课文所选编的古代诗、词、文、曲真是沧海一粟。高中毕业不过是能背几首诗词,外加几句名篇名句,会翻译几篇古文,仅此而已。祖宗的经典被束之高阁,已成为一般民众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成了一些学者专门研究的古董。我常感叹于一些国学大家出手的文章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字里行间蕴涵着中国人的风骨,我以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国与国之间越来越近距离的接触,我们的发型、服饰、乃至消费观念、价值取向越来越与世界同步。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日本有本田轿车、有日立电器,并没有妨碍日本和服的存在,武士道精神的存在,我们在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快餐,听着麦当娜歌曲时,别可忘了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只有传承了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世界的逐渐融合中才不会迷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一个民族自身的免疫系统。 古代文化如此重要,又自成系统,和白话文很难融为一体,零散的学点诗、词、散文不利于学生入进去,也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语文课分成古代文化课和现代文化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