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北师大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3/13 10:21:1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7490个字。

  第一单元
  1  长江
  郭风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长江之歌》,导入新课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三、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2.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可看出来?
  3.你认为本文可以划分几部分?
  三部分1——2描写长江美景
  3——6“哦,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
  7——8抒情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点明主旨。
  《筏子》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
  《诗歌三首》教案
  当我死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显,教师应设法使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感情朗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视,诗歌是训练朗读水平最好的题材,况且这首诗歌感情澎湃激越,尤其值得朗读,故确立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