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一中2005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焦作一中2004-2005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窈窕 (yǎo tiǎo) 恪守(kè) 悄(qiǎo)然无声 吹毛求疵(cī)
B.婀娜 (ē nā) 媲美(pì) 怏怏(yāng yāng)不乐 厉兵秣(mò)马
C.遐迩(xiá ěr) 玷(diàn)辱 安步当(dāng)车 称chèng)心如意
D.踯躅(zhí zhú) 辍(chuò)学 一叶扁舟(biān) 否(pǐ)极泰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樊茏 信誓旦旦 同仇敌忾 默默含情
B.敷衍 殚精竭虑 既往不咎 繁文缛节
C.烦躁 良晨美景 山青水秀 一筹莫展
D.箜篌 司马青衫 功亏一匮 络绎不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国山东某大型深水港的建设进展顺利,_______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决定___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______的却很冷淡。
A.截止、启用、反应 B.截至、起用、反应
C.截止、起用、反映 D.截至、启用、反映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新奇气息也没有的。
B.他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C.当前的伊拉克局势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D.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篇,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大类。《诗经》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楚辞》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总集。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D.《六国论》选自北宋散文家苏洵《嘉佑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娥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苏洵和苏轼、苏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姐姐在阳台上发现了小毛,赶紧把他叫到屋子里来。
B.他总是批评哥哥袒护妹妹,弄得哥哥很不高兴。
C.要出租汽车的同志请到这边来。
D.上山那条路,除非他,没人认得。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7.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8.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9.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10.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