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70字。
武汉市江汉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
语文试题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考试时间:2011年1月26日上午9:00-11:30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包括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Ⅱ卷包括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36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削弱 悄然 峭壁 销声匿迹 B.训诂 轱辘 沽酒 姑息养奸
C.戡乱 勘探 精湛 狼狈不堪 D.论语 沦陷 垂纶 无与伦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变换/变幻 处世/处事 渊源/源远流长
B.爆发/暴发 法制/法治 融汇/融汇贯通
C.装潢/装帧 琐碎/琐细 谋取/牟取暴利
D.拖拉/拖沓 挑拨/挑唆 激流/急流勇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 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 ,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 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 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 因地制宜 妄想 反而 B.蕴含 因势利导 希望 却
C.蕴含 因势利导 妄想 反而 D.孕育 因地制宜 希望 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十年法治人物”评选揭晓,这些年度标志性的人物,不只包括法律专业、律师等职业,更有一些与法律工作距离比较远的普通公民,一些来自民间的“小人物”。
B.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力量,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才能安定祥和。
C.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上海海关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保税货物推出了“网上审批、分送集报”等新型监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最大通关便利。
D.调查显示,北方几个农业大省在粮食作物生产上还是主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这成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中最大的问题。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B.古人常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指寓情于景,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里的“白杨”、陆蠡《囚绿记》里的“绿枝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C.时短情长,乡土的熏陶,家庭的影响;父母的严格教育,滋养和哺育出一代文学大师;故乡的漫漫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又为先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D.日前,西藏卫视推出的《西藏诱惑》——集西藏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历史风俗、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于一体的特色栏目,正式向全国开播。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