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教作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三问”教作文
浙江 宋梅梅
据说声乐教授在培养歌手时,先不授之怎么发音、怎么呼气、怎么吸气的技巧,而是用手压歌手的背,让他弯腰低头,打开牙关,找到自己的共鸣腔,声音嗡嗡然,在头顶会出现一个回声区,这时才辅之以技巧,反复摹练,日趋圆熟,终成大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有一个帮助学生找到“共鸣腔”的过程。要打开学生的“共鸣腔”(唤醒学生的表达冲动,让学生进入乐于写作的状态),教师首先要做到“三问”。
其一,我们对学生开展写作训练的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起承转合之法呢,还是要教学生怎样发现题材、表达内心、阐述见解?
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是老师企图教学生起承转合的写作模式,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在以材料作文考试为主流的时候,研究议论文“几步几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法”;在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又孜孜于“话题”与“材料”的区别,或寻找“模仿”与“创新”的捷径。总之,是把作文教学研究与写作主体(学生)脱离开来。学生也期望得到像数学公式一样的一套写作宝典。殊不知,作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的产生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品德、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的功底乃至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息息相关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师可以教学生作文方法,但无法替代学生的思想、阅历。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拥有的题材的判断力和预知能力,只能误打误撞,宁愿人云亦云,写些千篇一律的滥调文章,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写作的独特的个体体验,提供感情体验的情景,鉴赏评价学生的个性作文。
高中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持逃避、应付的态度,不是学生不知怎么写(技巧问题),而是不知写什么(选材问题)。如果写作技巧重要,那么为什么学生爱写随笔,每当他们写些朦胧感情题材的文章时,借景抒情、婉约含蓄,应有尽有。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启发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美景乐事中得到美的享受、传达美的体验:当你面对草长莺飞、细雨燕斜时,有什么诗意的感觉?当你参加竞选时,你打算怎么说?你有一顶新发明,你怎样传达给别人?你看了一部电影,又有何评价?你生活上遇到了烦恼,怎样化解?不同的关注点决定了作文教学方法的不同,老师不能把语文教学当做传授一门单纯的技术,不问作文的内容是否言不由衷甚至虚假或编造,只要求符合预定的框框,表达不要求创新,只要求符合预定的模式。
其二,写作实践中,学生是有表达自我欲望的写作主体呢,还是完成老师任务的被动执行者?
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渴望,有交流的需要,有被认可的心理需要,有思想提升的外在渴望。学生是作文的当然主体,一旦被降格为作文的客体,为老师为考试而作文,其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意义而堕落为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的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