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广天地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书中自有一片天
——谈学生的写作题材
北仑中学 林燕娜
提到写作文,常有老师撰文论述“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常常引用的一句话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再引一句则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生活中有永远写不完的内容,要善于观察,要学会观察。这种观点是没错,但我想还需要考虑一下现实情况。现实中的中学生,大约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5点半起床,在家里吃完饭(不可能到外面去,因为担忧食物中毒),6点半以后,就进了校门,开始包括早自习在内的五节课,到了中午,在学校里争风夺秒地吃完中餐(不能到外面去,学校认为外面食物不能放心,出了事,谁负责),接下来午间休息(休息时间不可以去打篮球,怕影响学生的休息,破坏整个校园安静的气氛,要到外面去也不行,除非你是通校生,那得凭证出入),再接下来就又是四节课,晚餐,及到9点的晚自习,然后安寝。这就是我们的学生生活,枯燥的“三点一线”,很难拥有一次外出机会。每周的双休日,在学校的按排下便变成了大小礼拜,小礼拜只能在学校里学习,大礼拜才能回一次家。而每个礼拜天作业多得只有你呆在家里认真完成才可以不致因交不上作业受到教师批评。从前学生还有春游秋游之类,因为别的地方出了几次大车祸,现在各学校已经不再提倡,搞班会活动时若要出去那也是要打申请报告,只除了清明节扫烈士墓。于是每次扫墓就成了学生的春游,而把那悼念之情都飞到爪洼国去了。至于扫墓地点学校肯定精心选择,在附近不远,不需要坐车,不需要爬山,总之将一切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然后我们的学生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外出游玩——扫墓。
这就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不是罗丹,毕竟只有少数人可能成为罗丹,学生也不是史铁生,史铁生可以因自己的遭遇结合人生思考写出《我与地坛》来,但学生没有那么多的人生思考。学生只是学生,像韩寒、郭敬明只能是其中的佼佼者,绝大部分只能看到自己的枯燥生活。那么学生该怎么扩展自己的创作题材呢?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书上发掘写作的题材。
从书上发掘题材,并不是单纯的写读后感,写缩写,写扩写,写续写。从书上发掘题材,是要立足于课文,延伸于课外。这里的课外延伸,包括以下内涵:
一、 展现个性,抒写理想
学生一般不爱写应试作文,所以每逢认真写作文时,总会语言干瘪,文思枯竭。但是每当写随笔时,则会内容精彩纷呈,文采熠熠。为什么?因为应试作文不能写出自我的心声,而随笔则是个性展现的平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课文少了些政治说教,更多的是人文性,艺术性的作文,当面对着这些名人名家的心理语言,我们的学生也能油然产生自己的共鸣,而这时,就要鼓励学生将他们的心理写出来。例如:在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老师介绍了海子那种世纪末的孤独,那种对诗意理想的追求,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学生们在小作文本中有的写《知音难觅》(蔡金炫),有的写《幸福在你身边》(蒋欣)等等,或者欣赏了海子对诗的追求,或者批评海子拒绝融入大众,而固守自己一方小小心灵田园,在各个方面谈了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述说了自己的幸福观。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另一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李乐薇通过写山上小屋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独立的安静生活的意愿。我们在学了此文后 ,又学了一篇梁实秋的《雅舍》,欣赏了黑塞的《红房子》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大家得出共识,每个人笔下的房子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