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1/1 15:0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45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本课学习目标}<br>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点。<br>
2、体会诗歌的集中性。<br>
3、领会诗人叶党、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的深情。<br>
4、向延安人民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br>
  <br>
二、{重点提示}<br>
1.本诗的写作背景:<br>
这首抒情诗写于1956年3月9日,发表在同年6月号的文艺刊物《延河》上,后收人《放歌集》。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大,本诗作者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6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br>
2.本诗的层次安排及主要内容:<br>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如下:<br>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br>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在延安战斗生活的回忆。     <br>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br>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br>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与展望。<br>
全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谨。<br>
<br>
3.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br>
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本诗所表达的对延安的歌颂也包含着对曾经在延安指挥中国革命的党中央以及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也包含着颂今之情和展望未来的豪迈之情。 <br>
4、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br>
    (1)描述与抒情的完美结合<br>
    全诗洋溢着诗人澎湃的激情,这激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打动读者的心。从开头对“心口”“灰尘”的谆谆暗自叮嘱,到结尾对“身”“脚”的神奇遐想,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激情自始至终  都是围绕着对延安栩栩如生的描述,在激荡,在奔腾。 <br>
     (2)精湛的艺术形象<br>
    诗歌必须具有形象性。本诗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br>
    A延安母亲的形象。延安母亲的形象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br>
    a景物。    <br>
    在诗人的笔下,延安的景物是活生生的,是脉脉含情的:杜甫川会“唱”,柳林铺会“笑”,……拟人手法的多次运用,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对哺育自己成长的革命圣地<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