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白话解全集
- 资源简介:
约26380字。
老子道德经白话解全集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无』(宇宙间的能量,空),我们形容它就是天地的创始者。『有』(自然界运作的法则,色),我们形容它是产生万物之母。所以,掌握自然法则能量生壮老死变化的原理,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趋势变化。掌握自然法则运作增生减灭的兴衰轨迹,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互动变化。这两者,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是『以不住相的平等法则去掌握了解它们』的基本道理却是相同的(平等心)。可以说是玄,玄妙到极致。足以开启宇宙万法大门,与大道融为一体。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喜美厌丑』的分别、着相
、偏颇之心就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喜善厌恶』的分别、着相、偏颇之心就产生了;
实在的真相应该是:『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音』跟『声』,是相互配合混同的。『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所以圣人用『不住相的态度』(无为)去行为处事,用『不住相的言论』(不言)去教化大众。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刻意加以主导或推辞。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化育万物,而不自傲。功成万物,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有功劳。
-----------------------------------------------
* 恰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说法相同; 观照万物时,切不可住相、取舍或分别;否则,必然无法公正客观 的运用真实智慧,去加以『观其妙』或『观其徼』(见第一章)。
* 反之,若以分别、着相、偏颇之心行事,则是『有为之法』或『有言之教』,成为妄为或妄语;便应了佛陀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 着(住)相行为(有为):有自我感受、特定对象或目的的行为。
* 不住相行为(无为):没有特别的感受、对象或目的,完全顺应时机去做当下合乎自然法则的行为。就事论事,当为则为;无需为时,则不为(用平等心去住一切相)。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
不推崇高尚贤能,人民就不会贪图名位而相互争夺功名。不籤藏稀有的金银财宝,人民就不会贪图财富而作盗贼。不凸显无穷欲望,人民就不会学习效法而变得不择手段。所以圣人的治理之道是:使大家的心灵虚静,生活务实。心志淡泊,平安健壮。常常使大家不去刻意追求知识和欲望。让智巧聪明的人没有特殊的目的和机会去妄为。以顺应时机并且不住相的作为去治理,则不可能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