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7490字。
《过秦论》学案
课前预习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崤函()逡巡()黔首()
隳名城()氓隶()万乘()
答案:xiáo qūn xún qián huī méng shè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答案:A
解析: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倔”通“崛”。
3.下列解说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互文”是一种用同义词互相注释的方法,也叫“互训”。如本文“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同义。
B.“六合”指天地四方;“崤函”指崤函山。
C.战国时外交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叫“连横”;一种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最终各个击破,叫“合纵”。
D.“逡巡”指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追亡逐北”意思是把面临灭亡的人赶到北边去。
答案:A
解析:A项对“互文”修辞格的解说及举例都正确。B项“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C项两种外交策略弄反了。D项“逐北”为“追逐败北之人”。
4.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然后践华为城,_____________,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2)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
答案:(1)因河为池临不测之渊(2)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课堂巩固一点即通
1.判断正误。
(1)本文借古喻今,“过秦”的目的是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第一段写孝公任用商鞅,使秦由弱变强;第二段写孝公之后的五位君主“蒙故业,因遗策”,使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国势和暴虐都到了极点;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第五段则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3)本文先叙史实,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说服力。()
(4)本文除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辞藻,使文章酣畅流利,极有文采。()
答案:(1)×(2)√(3)√(4)
解析:A项“唐玄宗”应为“汉文帝”。
2.下列加点词语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②仁厚而爱人(爱,爱护)
B.①因遗策(因,因袭,继承)
②因利乘便(因,趁,凭借)
C.①……乐毅之徙通其意(徒,徒弟)
②迁徙之徒也(徒,一类的人)
D.①追亡逐北(亡,死亡,此处为名词)
②亡矢遗镞(亡,丢失,此为耗费义)
答案:B
解析:A项①应为“吝啬”;C项①应为“一类的人”;D项①应指逃路,此处用作名词,指逃跑的敌军。
3.与“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B.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C
解析:例句“而”表修饰关系,A、B、D三项均表示修饰关系。只有C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
4.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谋弱秦”的?其结果如何?
答案:东方诸侯各国面对虎狼之强秦,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抗秦才能生存,采取的措施有:①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和各国贤才聚合九国之师,一致对抗秦国;②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③六国阵营中,众多谋臣“为之谋”,许多策士“通其意”,诸多良将“制其兵”;④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主动攻打秦国。但结果是东方诸侯各国彻底失败,同盟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