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5张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并含有教案,学案,约3220字。
其人其词其情——走近李清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一剪梅》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一、课堂导入: (3:25)
轻拂历史的尘烟纱缦,我们走近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丰富跌宕的情感,却发现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就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解读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情感流露。
二、参读资料,了解词人 (3:26)
一个( ) 的李清照。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三、诵读感知 觅得词心(3:30)
(学生范读—齐读)
你读到最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是哪句?
四、涵咏字句 品出词味 (3:35)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组讨论:播放背景音乐,小组讨论。(3:35)
(1) 词人在孤寂中如何排遣寂寞?她排遣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找出一个关键字)——文武双全组、鹏程万里组
(2)上阕“雁字回时”可否改为“雁阵回时”?——金鼓齐鸣组
(3)“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与上阕哪两句相呼应?如何理解这句的意蕴?
——龙飞凤舞组、南帝北丐组
(4)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清华北大组
交流展示:(3:41——3:52)
教师小结:(3:53——3:55)
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我们的课堂弥漫浓浓的诗味了。我沉浸在其中,毫不夸张的说,我在享受着各位同学带给我的这份李清照人生的诗意解读。我觉得我不用再用有限的语言诠释什么了,大家已经化作词人,“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词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看到了“一个(伉俪情深、孤寂相思、婉转缠绵、甜蜜闲愁)的李清照”。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词作当中,使诗词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五、“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鉴赏角度归纳: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感受形象
六、参照比较 自主赏析(3:55)
《点绛唇》 《声声慢》 《夏日绝句》
李清照在词作中的情感流露与她的生平际遇、国家前途有何密切关联?——峥嵘岁月组试比较三首诗词中的形象。
引导:相信这些会给我们同学某种人生感悟或生命启迪。
五、完善情智,升华生命(4:02)
我们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参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诗词,体会到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相交融的,也解读了李清照的天真烂漫、幸福快乐、离情别绪、愁苦凄凉的情感,更难以忘怀的是她的柔情侠骨,铁骨铮铮的爱国情怀。把对国家的使命、责任融进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和对金石的研究,让它能够成为自己一生的生活仰赖、精神支柱和造福社会、收获尊严的“资本”。
引导:然而,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使李清照的心中充满了愁苦悲凉。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那种娇柔、活泼、羞涩消失了,“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 那种逸兴情怀不见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声声慢》中所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结:是啊,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这与她早期的闲愁,真是相距甚远。
此时的李清照已近暮年,回首往昔,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凄,如今,只能借“淡酒”、“黄花”、“梧桐”、“细雨”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我们看到了“一个(肩负国愁家愁、身心颠沛流离、感情孤苦无依、和着血泪)的李清照”。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①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