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1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泪珠与珍珠》教学流程
一课时
教学目标: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蕴涵的感情,寄寓的人生哲学;
3、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设计: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
一、导入:
鱼说:你看不到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感觉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鱼说:我要走了,把我忘了吧,因为我不该用泪水填满你的世界……
水说:我会跟随,我是生动的,因为我的世界里已经有你的世界存在……
鱼说:你不值得,我太任性了,因为我的泪水不该由你来承担……
传说中,美人鱼见不到心爱的人,每天在大海的礁石上临风而泣,泪滴落在海里,被母蚌轻轻接住,于是变成了珍珠。
先让我们来看几张剧照——(快速展示,共3张)
同学们,也许你已看过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就是本文的作者琦君。
一、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琦君(请一位学生朗读介绍)
本名潘希真,现、当代女作家。1917年,琦君出生在温州瞿溪,并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2年的童年生活,后随家迁往杭州。1941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是著名学者、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1943年应邀在永嘉联中(现温州二中)执教,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
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怨而无诽”。
(教师自己介绍)
琦君的母亲曾对琦君说过:“有爱,人生苦的也成了甜的”,母亲无尽且专注的爱,是琦君自信的源点。成年之后,她便透过自己的一枝笔,把母亲的情怀与人格,不断地传播了下去,所以琦君写母亲是一绝,《橘子红了》就是根据父母亲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此外琦君的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七月的哀伤》等。
这些是她的部分作品封页(快速展示部分作品封页,共4张8个封页)。
琦君,水面一叶飘萍,风中的一片落叶,用笔与变易不居的时光抗衡,为流金岁月定格,她,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她七十岁的时候,写的这篇美文《泪珠与珍珠》。
二、课文赏析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写到了哪几种眼泪。这些泪珠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
①诗文中的泪 ②亲身经历的泪 ③画上观音的慈悲泪、基督教徒的感恩泪
2、课文前五个自然段中涉及“泪”的引文,作者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即它的含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