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集3
- 资源简介:
约13810个字。
1、《家》教学设计
执教者:云霄将军山学校蔡良炳
⊙总体构思:《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学过程是“探究课文,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能够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
⑴.计划课时数:2 课时
⑵.授课方式: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⑴. 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⑵. 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⑶. 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⑴. 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师生共同明确:
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思路。
2、据语境揣摩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教学方法:讲述、点评相结合
四、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初中课文《种子的力》的回顾,导入新课。
师讲述: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种子的力》这篇散文,讲到了一颗种子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它能在各种各样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今天,让我来学习同样是一篇赞美生命的力量的文章。
板书课题: 石 缝 间 的 生 命
二、字词积累:(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潸(shān)然泪下凄凄艾艾(yì)困厄(è)春绿秋黄 吮(shǔn)吸扼(è)制犀(xī)利 盘根错节
三、整体把握文意
生用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根据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
3.《废墟的召唤》教案
⊙总体构思:
《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课时计划:
⑴.计划课时数:2 课时
⑵.授课方式:新授课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⑴.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⑶.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4、《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纪伯伦
一、目的要求: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所揭示的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
难点:理解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的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位文学家,在四十岁时便写下享誉世界的作品。他的悟性是艺术家的悟性,洋溢着青春气息;他的智慧是诗人的智慧,用形象和寓言来说出人生的真理。这位文学家便是近代东方文学家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更浩瀚的海洋》来体味他的智慧和悟性。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12 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进入侨民学校。两年后回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 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组织和领导了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的代表作家。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在家乡安葬。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